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逝世,让那段跨越 21 年的相伴时光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杨振宁曾称她是 “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而她也在这份陪伴中读懂 “爱是...
2025-10-22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在欧洲这片土地上的国家,似乎又再次听到了“二战历史中”传来的坦克引擎轰鸣声!
有人说,现任德国总理“默茨”的强硬姿态,或许与他那个据说有纳粹背景的家庭史脱不开干系,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却像幽灵一样,在当下的德国传遍开来!
而现实中的是,柏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为一场可能的战争做好准备!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斯,话说得相当直白,甚至有点吓人。
他表示:一旦北约盟友遭到攻击,德国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会对来犯的俄罗斯士兵采取“致命行动”!
这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德国的行动,正踏踏实实地跟上这些狠话的脚步了!
冷战结束后几十年的安逸日子,似乎真的要到头了。德国正在亲手打破自己二战后军事上极度克制的传统,在北约的东部门户,筑起冰冷的墙体!
看看他们在波罗的海的棋盘吧。一支德军部队,正在开往立陶宛,准备成为一支永久驻军。这是二战结束后,德国头一回搞这么大规模的海外常驻。
这支部队可不是什么象征性的仪仗队,计划明确写着,到2027年底,人数要扩充到五千人。
总理“默茨”那句“保卫维尔纽斯,就等于保卫柏林”,算是给这次行动定了调。防线,已经从自家门口推到了别人家。
跟波兰也谈妥了,德军战车可以长驱直入,在其领土上进行部署。再加上德国空军早已在拉脱维亚设立的基地,以及2022年就进驻爱沙尼亚的那支包含五架战斗机的中队,一盘大棋已然展开。
这背后,是一个更加庞大的野心。默茨公开宣称的目标,是要把德国武装部队,打造成“欧洲最强的常规军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花钱自然不能手软。对于美国提出的,要求北约成员国把军费提升到GDP5%的建议,德国政府举双手表示支持。
这不仅仅是军事部署,更是一场话术上的全面升级,从过去的被动防御,彻底转向了前沿威慑。
德国,似乎要再次成为那个让全世界都心惊胆战的战争机器了!
然而,当政府在边境线上排兵布阵,调动坦克与战斗机的时候,国内的腹地却显得异常“柔软”,甚至可以说是脆弱不堪。
联邦民防与灾害援助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全新的应急指南,名字叫《为危机与灾难做准备》。
这是1990年以来,这份指南首次把“战争”明明白白地列为核心风险之一。
指南里建议,每个德国家庭都应该储备够用3到10天的食物和物资。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
可现实呢?一份调查结果让人哭笑不得:高达53%的德国民众,压根就没采取任何应急准备措施。
他们的储藏室,可能还是空空如也。
这背后有很现实的难题。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四口之家,要备足10天的物资,成本大概在200到300欧元之间。
这笔钱在经济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山大的当下,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空间,光是饮用水,就得占掉八个板条箱的地方。
面对民众的无动于衷,国家也只能提出一个听起来很聪明的“动态储备”方案。意思就是,把应急物资融入日常消耗,吃掉一罐,再买一罐,循环更新。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透露出官方在推动全民备战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和力不从心。
政府还在指南里建议大家准备手摇式收音机、露营炉这些不依赖电力的玩意儿。但这种提醒,和前线剑拔弩张的气氛比起来,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德国政府这种激进的对外安全策略,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剧烈的拉扯。一份新的社会契约,根本没法和军方的雄心同步。
最大的矛盾点,就是钱。大幅提高军费开支的计划,在德国国内激起了滔天巨浪。
无数民众在担心,花在坦克大炮上的钱多了,那是不是意味着用在医疗、教育这些社会福利上的预算就要被削减?这可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根基。
这种担忧,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被无限放大。
这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抱怨。绿党、左翼党,甚至执政联盟里的社民党部分成员,都公开站出来,批评国防部长皮斯托利斯那些过于强硬的言论。
这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结构性的政治分歧。
一场围绕国家资源应该优先投向民生还是军事的争论,已经摆在了台面上。
再看看军队的现状,就更讽刺了。一边是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的豪言壮语,另一边却是联邦国防军装备老化、人员严重不足的尴尬现实。
社交媒体上,反对军事扩张、呼吁和平的声音汇成了洪流。“我们需要和平,不是坦克”——这样的口号,精准反映了德国社会主流文化和军事化议程之间的鸿沟。民众对于国家被再次卷入新冲突,有着一种历史性的敏感。
强军之路的社会基础,薄弱得超乎想象。
这场危机,早已不只是军事上的对峙,它更是一场围绕“德国到底是谁”的叙事战争。各方都在争夺对“德国角色”的最终定义权。
俄罗斯人最懂如何精准打击。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只用了短短九个字,就给德国防长的狠话做了个总结:“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
这九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欧洲对德国一战二战历史的集体记忆。俄罗斯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不断利用二战的历史叙事,暗示德国可能正在重蹈覆辙!
这一招成本极低,效果却出奇地好。
就连德国的部分邻国,也流露出这种担忧。比如法国和意大利,虽然同为北约盟友,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对德国的强硬立场颇有微词。甚至连波兰、法国的一些人,都对德国军事扩张的迹象表示了忧虑。
当然,也有唱赞歌的。立陶宛总统就把德军的进驻,形容为北约安全架构的“里程碑式事件”。波兰副外长也明确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强化北约东翼防御的关键一步。
但即便如此,也有观点认为,主动引入德军的波兰政府,简直是在“忘记历史教训”,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就首先拿波兰开刀,闪电战仅在几十分钟就占领了波兰,这也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面对外部的“历史枷锁”,德国官方也在努力重塑一套属于自己的“威胁认知”框架,试图引导国内舆论。政府的应急指南,把战争和网络攻击、虚假信息这类“混合威胁”列为核心,就是在主动塑造一种危机感,告诉民众“狼真的来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玩味。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德国曾就红海发生的激光照射事件向中国提出指责。尽管中国外交部迅速否认,并澄清了海军的活动区域,但这个动作本身,被一些分析人士看作是德国在为增加军费制造理由。
通过渲染一个所谓的“中国威胁”,来转移内部矛盾,制造一种“四面受敌”的紧迫感,从而让天价的军事开支变得顺理成章。
在这场叙事战争里,关于总理“默茨”家族背景的猜测,都显示出,历史问题在德国当下的政治辩论中,是多么敏感,又多么具有煽动性!堪比当时的希特勒!
它在边境线上部署坦克与士兵的决心,有多么“硬”,国内民众空空如也的储藏室、对福利被削减的深深担忧,就有多么“软”。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外部的对手,还是内部的批评者,手里都紧紧攥着“历史”这张王牌。这使得柏林的每一个军事动作,都走得步履维艰,仿佛戴着镣铐跳舞。
因此,德国面临的真正战场,或许并不仅仅是在立陶宛的森林里,或者波兰的平原上!
真正的战场,在于如何弥合柏林政府的战略雄心,与德国社会普遍的和平意愿之间那道鸿沟!
至于打不打的起来,那还是得看谁更激进,毕竟在德国的历史上,纳粹掌权后,对外扩张侵略,一直都是国家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如今的2025年,德国国内的问题种种,可能也只会挨打了,毕竟,现在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强度!德国恐怕也无心无力在发起堪比“二战”的战争了!
相关文章
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逝世,让那段跨越 21 年的相伴时光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杨振宁曾称她是 “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而她也在这份陪伴中读懂 “爱是...
2025-10-22 0
和老伴从泸州回来,心里头那股子劲儿还没过去。别人提起泸州,头一个想到的是“酒城”,是那座空气里都飘着酒糟醇香的城市。可我们住了一个月,回来翻看手机里的...
2025-10-22 0
最近小区菜市场的红薯堆得像小山,橙红的外皮裹着泥土,看着就让人想带点回家。邻居李阿姨更是红薯的 “忠实粉丝”,每天早上蒸红薯配豆浆,晚上还会煮锅红薯黄...
2025-10-22 2
我叫许行,二十九岁,橘谷科技增长组,杭州滨江那边的玻璃楼里上班。 那天聚餐在一个老派川味馆子,墙上贴着褪色的“巴适”两个字,红辣椒随便扔在盘子里,看起...
2025-10-22 2
“想同居又怕翻车”——2023年10月,北京38岁女高管林岚一句“先签协议再搬行李”把男友整懵,视频冲上热搜。 围观群众秒分阵营:有人骂她算计,有人...
2025-10-21 0
这个画家现在还在北京吗?他们夫妇现在都在美国。都到美国了。前几年他们回来了一趟。您觉得?楼先生,近日有网友晒出采访杨振宁的画面,一百零二岁的杨振宁已经...
2025-10-21 0
在台湾,有位名叫林淑雅的女学者,曾经说过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她说:“台湾永远都不会回归中国,只要我在,就会抗战到底!”好家伙,这话说得是斩钉截铁。可谁也...
2025-10-21 2
摄于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洪华中摄摄于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洪华中摄摄于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洪华中摄摄于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洪华中摄摄于通州城市绿...
2025-10-21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