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研究证实,这个时间点睡“最护心”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02:36 4 cc

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别说晚上十点睡觉了,甚至凌晨两点还在刷短视频……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作息时间,其实也是一个独立的风险信号,它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等)息息相关。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研究证实,这个时间点睡“最护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晚上 10~11 点入睡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最低

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等)每年导致全球近1800 万人死亡,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

这项研究由他们团队利用 UK Biobank(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完成。这个数据库收集了 50 多万人的健康信息,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健康追踪项目之一。这其中,有 10 万多人同意戴上一种叫“加速度计”的装置(类似智能手环),连续 7 天 24 小时监测他们的身体活动。

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推算出他们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长和睡眠规律性。与问卷或日记不同,这种方法不依赖主观记忆,更客观、精确。经过筛选和排除(比如去掉已有心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最终有 88026 名参与者的数据被纳入分析。

研究人员把这些人分成四组:晚上 10:00 前入睡、晚上 10:00~10:59 入睡、晚上 11:00~11:59 入睡和午夜后才入睡。然后,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 5.7 年的随访,统计谁在这段时间里新发了心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风、心衰等)。

结果发现:一共发生了 3172 例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的是晚上 10点–10:59 入睡的那组。相比之下:

过早睡(< 10:00):风险增加 24%

11:00~11:59 睡:风险增加 12%

午夜后才睡:风险增加 25%

换句话说,“最佳入睡时间窗口”就是晚上 10 点到 11 点之间。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研究证实,这个时间点睡“最护心”

Kaplan–Meier曲线展示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时间推移的情况,并根据睡眠开始时间进行了细分。图源:参考文献 [1]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能更敏感地受到睡眠时间的影响。对于女性而言,无论是过早睡还是熬夜到午夜后,风险都显著增加。尤其是午夜后才睡的女性,心血管风险竟然比“10~11 点”组高出了 63%!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研究证实,这个时间点睡“最护心”

睡眠开始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A)总体样本,(B)男性,(C)女性,图源:参考文献 [1]

而对于男性而言,只有“过早睡(< 10:00)”才显示出风险增加(17%),熬夜影响不如女性明显。研究者提出了几种背后可能的原因:

1. 生物钟紊乱:人体有内在的昼夜节律。太早或太晚睡觉会让节律失衡,影响血压、激素分泌和血管功能。

2. 代谢异常:晚睡和早睡都可能扰乱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 性别差异:女性在绝经前有一定的雌激素保护,但睡眠节律紊乱可能削弱这种保护,使心血管风险更快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研究人员控制了其他变量(比如睡眠时长、规律性、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个“U 型关系”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入睡时间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研究证实,这个时间点睡“最护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从今晚起,这样睡觉吧

1

把握黄金入睡时段

尽量让自己在晚上 10~11 点之间入睡。避免长期熬夜到凌晨,也不要过早躺床硬逼自己睡。

2

保持作息规律

不要频繁“熬夜+补觉”,规律的生物钟对心脏更友好。

3

改善睡眠环境

睡前少刷手机、避免强光和咖啡因。保持卧室安静、凉爽。睡前做些轻松的伸展、阅读或冥想。

4

别忘了整体健康

睡眠只是心血管健康的一环。饮食均衡、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同样关键。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更需要规律睡眠来减轻心脏负担。

好睡眠,是心脏的守护伞。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常常牺牲睡眠去工作、娱乐,但身体的代价是长期累积的。虽然熬夜不等于一定导致心脏病,但“睡个好觉”绝不是小事。

早点放下手机,收下这份来自所有器官的赞吧:

参考文献

[1]Nikbakhtian, S., Reed, A. B., Obika, B. D., Morelli, D., Cunningham, A. C., Aral, M., & Plans, D. (2021). 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 2(4), 658–666. https://doi.org/10.1093/ehjdh/ztab088

[2]心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https://www.who.int/zh/health-topics/cardiovascular-diseases#tab=tab_1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八云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生化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李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

策划丨张林林

责编丨张林林

审校丨徐来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