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8日 21:36 3 admin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文|郑博源 复旦大学博士在读



2025年9月末,中国开通了“中国-欧洲北极航线”,比常规航线快得多,潜力巨大。但这条航线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航程短、速度快。


俄罗斯的资源开发蓝图、中国的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美国的安全布局,再到韩国的航道枢纽构想,各国的动作正共同将这片冰封疆域推向竞争的焦点。我们可以从航道价值资源争夺大国博弈三个切面,拆解北极格局的演变逻辑与潜藏的挑战。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藏在时间与距离的变化中。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从韩国釜山到荷兰鹿特丹,要走2.2万公里、耗上40天;而走北极航道(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路程缩至1.5万公里,时间砍到最多30天,有些耗时甚至更短,航程少了30%,燃料成本能省30%到40%。


这种效益倍增不只是省钱。它还重构了航线安全,即避开了中东冲突、海盗威胁这些传统风险;更难得的是,碳排放能减少40%左右,经济与环保优势一下子都凸显出来。


当然,现在北极航道还只能夏季通航(7到11月),没法完全取代苏伊士运河,但科技突破和气候变暖正逼着它加速商业化。


俄罗斯早早就拿出了《2035年北极航道开发计划》,明说要在2024年把货运量提至8000万吨,2030年冲到1.3亿吨,还同步建液化天然气(LNG)运输网络和卫星通信系统。


这种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让俄罗斯在航道控制权的竞争里占了先手。而美国、中国这些国家的跟进,更把北极从过去的探险之地变成了现在的必争之地。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美国地质调查局早给北极定了性,是未开发的资源宝库。这里藏着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30%的未探明天然气,还有格陵兰岛上的稀土、铜、锂等25种核心矿产,这些都是大国博弈的硬通货(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北极资源评估报告》)。


1、在资源争夺中,俄罗斯的动作最为直接。它通过《北极战略》把北极纳入国家核心利益,由国家原子能集团牵头开发,光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就砸了超200亿美元,显然是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地缘影响力。


2、美国的心思则藏在稀土焦虑里。全球稀土供应链过去高度依赖中国(曾占90%产量),这让美国把格陵兰岛当成了战略突破口。特朗普时期收购格陵兰岛的提议虽然荒唐被拒,但美国没停手:扩建图勒空军基地,砸钱投资格陵兰的稀土开采项目,说到底都是为了资源自主。


3、中国则以经济存在稳步切入。通过《北极政策白皮书》给自己定了近北极国家的身份,一边参与俄罗斯亚马尔LNG项目、冰岛地热开发,一边用冰上丝绸之路把航道和资源合作串起来。


有意思的是,这场资源争夺本质是科技霸权和产业链安全的角力。就说格陵兰岛的稀土,要是能规模化开采,直接会影响F-35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这些尖端武器的生产格局,全球战略力量的平衡都可能被改写。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整体而言,北极的竞争早就超出了经济层面,变成了安全、规则、话语权的复合型博弈


1、俄罗斯把北极当成了国家认同的象征,出手极重:


手里攥着40艘破冰船(还包括核动力的),专门组建了北极部队,还在新地岛这些战略要地建军事基地。它的核心逻辑很直白:控制住北方海航线这样的关键航道,把北冰洋变成自家内湖,然后就能主导北极资源开发的规则。


2、美国近年干脆把北极塞进了印太战略的框架,自称“俄罗斯和中国在北极的存在威胁航行自由”。它的套路分三层:


首先,是强化军事存在。在阿拉斯加搞北极边缘联合军演,推着瑞典、芬兰加入北约,说白了就是要封锁俄罗斯的北极出海口。


其次,是补技术短板。美国目前只有3艘老旧破冰船,还不到俄罗斯的1/10,于是找韩国合作造新型破冰船,急着填破冰船鸿沟。


最后,是抓格陵兰支点。升级图勒空军基地,把它变成北极监控前哨,盯着中俄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扩张。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3、中国走的是科研先行、经济搭台的路子


科研上,在斯瓦尔巴群岛建了黄河站,扎扎实实干冰川、大气观测;


经济上,让中资企业参与挪威、冰岛的港口建设,投钱搞北极科考船和航道测绘技术;


规则上,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喊航道国际化,反对单边控制,还和俄罗斯、冰岛等国建了北极大学联盟,慢慢攒话语权。


4、作为中等海洋国家,韩国也想靠釜山港赌一把北极枢纽。硬件上,砸了5500亿韩元(约合29.8亿元人民币)造新一代破冰科研船,升级现有ARAON号的科考能力(数据来源:韩国海洋水产部2024年预算公示)。


战略上,韩国还提出了北极门户构想,推动釜山港和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挪威特罗姆瑟港联动,目标2030年让北极航线的货运量占比冲到15%;协作上更有意思,一边帮美国造破冰船,一边和中国合作搞航道环境评估,想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

中国布局中美俄“必争之地”,北极战略已成大国试金石


四、未来挑战在于环境、法律与治理赤字


北极开发看着热闹,但藏着三重绕不开的矛盾


首先,是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冲突。2024年夏季北极冰盖面积创了历史新低,冰川融化越来越快,但矿产开采、航运增加只会加剧污染,生态账怎么算?


其次,是法律主权争议。俄罗斯、加拿大这些国家对北极大陆架的主权主张全叠在一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款又模模糊糊,谁都说服不了谁。


再者,是原住民的权益被忽视。北极有400万原住民,他们的土地权、传统生活方式几乎没被纳入开发规划,长此以往难免引发社会动荡。


这些矛盾说白了,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北极短板现在连统一的航道管理标准、环保规则、争端解决机制都没有,大国只顾着竞争,最后可能搞出治理碎片化,甚至重演南极领土声索的老问题。


说到底,北极的未来不该沦为新冷战的角斗场,更需要一套绿色开发、规则共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框架。


不管是航道利用、资源开发还是安全议题,只有靠多边机制才能实现共赢,比如北极理事会扩容、中俄美三方对话等。以上种种,不光攸关北极战略价值的再分配,更是检验大国责任的试金石。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