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1日 12:36 3 cc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2021 年的一天,在三星 Sensor (传感器)团队的一场技术交流会上, OPPO 影像器件部部长周奇群的“有感而发”,给三星技术研发人员“捎来”了一个线索。

彼时,三星技术团队正为是否继续推出高像素传感器而纠结,原因是,其在业内推出的首款超过 1 亿像素的移动图像传感器被部分厂商用在中低端机型上,结果成像效果不尽人意,反而让“高像素”在业内背上了“参数噱头”的标签。

交流会上,周奇群分享了 OPPO 做影像的出发点:回归拍照的本质 —— 记录人眼所见、大脑所感的真实世界。

“影像硬件的终极目标是让手机像人眼一样去观察世界。人眼的像素应该是超过 2 亿的,而且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有着精密的协作比例。从这个角度看,高像素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但高像素必须建立在高性能的基础之上 —— 只有当高像素不牺牲画质、不妥协进光量、不丢失真实感时,它才有意义。”周奇群说。

周奇群这番话,不仅为正在犹豫的三星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点明了 OPPO 影像技术演进的核心主线 —— 始终朝着“还原真实视觉”的方向迈进。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回溯影像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 在胶片时代,“还原真实视觉”还只是专业摄影师的专长。摄影大师爱德华 · 韦斯顿的经典作品《青椒 30 号》使用 8×10 英寸大画幅相机拍摄,仅机身价格在当时就高达 100 至 200 美元,远超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一道由设备门槛构筑的“摄影阶层化”鸿沟,在光影艺术中悄然形成。

直至多年后,当智能手机开始切入影像领域,“摄影阶层化”这道高墙,才渐渐被推开一道缝隙,属于每个人的影像时代正缓缓展开。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移动影像开启了“摄影平权”时代

2010 年,苹果 iPhone 4 的到来,打开了大众通往影像世界的大门。凭借内置的 500 万像素摄像头,一场“影像平权”运动正式拉开帷幕——拍照与记录,不再是少数人的专长,而是每个人都能触手可及的日常。

然而,“影像平权”也并非一蹴而就。 iPhone 4 犹如一把“入门钥匙“,把摄影权力交还到了普通用户手中,但在成像质量、光影捕捉等专业维度上,彼时的手机拍照与沉淀百年的胶片及单反系统相距甚远。

在智能手机兴起的前期,这种“能拍却难拍好”的遗憾,源于手机摄影与生俱来的硬件局限,即要在轻薄小巧的机身里塞进复杂的成像系统。

简单来说,手机拍照靠的是三大件:镜头(负责接收光线和影像)、 CMOS 图像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镜头模组(整合并优化光学结构)。

要想让手机拍照效果无限接近相机,需要在手机里塞进更大尺寸的镜头和传感器,而这直接与手机“轻薄便携”的设计目标相冲突。

很长一段时间里,“画质要高”和“手机要薄”的矛盾,都是移动影像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每一寸硬件的潜力都榨出来,一度成了所有厂商都要面对的挑战。

为了突破手机在拍照领域的局限,头部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两条腿走路”。

在硬件战场上,一场围绕“更大底、更高像素”的竞赛全面打响。 2010 年至 2020 年,随着上游供应链传感器尺寸的不断突破,手机主摄像素也从数百万一路飙升至上亿级。

在品牌与技术层面,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如 OPPO 、 vivo 、小米等与哈苏、蔡司、徕卡等知名影像品牌联名合作。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其中, OPPO 对影像体验的深耕尤为突出。 自 2022 年起, OPPO 便与相机领域中享有盛誉的哈苏展开从技术底层到审美体系的深度战略合作。在这三年里,双方将哈苏在色彩科学、光学设计和影调审美上的百年积淀,融入 OPPO 影像系统的底层架构中,持续提升 OPPO 手机的光学品质与审美调性。

随着 OPPO 等智能手机影像能力的显著提升,用户拍照的首选设备,开始从笨重的专业相机向轻薄便携的智能手机全面迁移。

一组对比数据,成为这一历史性转折最有力的见证。

2010 年,全球相机年出货量达 1.2 亿台,而智能手机尚不足 3 亿台。十四年后,影像设备的市场格局彻底逆转——至 2024 年,相机出货量已萎缩至 830 万台,而智能手机则狂飙至 12.4 亿台,彻底重塑了用户拍照的载体。

然而,轻薄始终是智能手机头顶的“紧箍咒”。当上游供应链在镜头、传感器和像素密度上触达物理的天花板时,头部手机厂商更深刻地意识到,要实现用户“随手一拍即是大片”的期待,不能仅靠硬件的堆叠,更需要向深层次的芯片级协同优化。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联合实验室破壁“反常识”需求

事实上,在影像算法优化上经历过深入探索的 OPPO 很早就洞察到,想要真正掌控成像质量,不能只停留在调用通用芯片的功能层面,必须深入到底层,参与 SOC 芯片的定义与优化。

2017 年, OPPO 与头部芯片公司联发科成立联合实验室,在影像、 AI 、游戏、通信等核心领域深度合作。如今,联发科常驻 OPPO 的工程师已达 60 至 80 人,而 OPPO 投入该项目的团队也扩展至约 110 到 120 人,双方紧密协作的规模与深度,远超一般的终端厂商和上游供应链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邮件、会议沟通, OPPO 与联发科的工程师团队推行“互驻办公”机制,两个团队工程师长期在同一工区协同工作。

一位亲身参与其中的工程师感慨道:“现在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指着屏幕现场复现和调试。很多过去需要几周才能推动的决策,如今几乎能当场敲定。这种‘沟通无损耗、响应零延迟’的协作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指数级的。”

不过,双方现在这种无缝 协作 并非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在联合实验室成立初期,双方也曾经历理念碰撞的“磨合期”: OPPO 为了追求手机性能、系统流畅度和影像体验的极致表现, 希望联发科能开放更多的芯片底层权限;但联发科也有自己的顾虑:频繁调用底层接口可能打破芯片原有的资源分配机制,进而影响设备的整体稳定性。

站在联发科的角度看,这一顾虑并非没有道理。“芯片在设计阶段,内存和算力资源(如 ISP 、 NPU )都是预先规划和分配好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有固定的使用规则。如果开放底层接口,让手机厂商自由调用,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内存冲突、系统卡顿甚至崩溃。此外,一旦开放,就必须对各种可能的使用场景和功能组合进行全面的稳定性测试,工作量极为庞大,几乎相当于重新验证整颗芯片的系统可靠性。”联发科技无线通信事业部资深总监李俊男解释道。

面对这一看似两难的局面, OPPO 与联发科选择跳出各自的思维局限,回归技术的本源——以用户真实体验为锚点。

OPPO 通过其“原点之旅”( OPPO 产品经理深入一线和用户交流)等用户调研机制,将海量用户场景和真实需求转化为具体、可验证的技术清单,联发科则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开放缓存分配、调度策略等关键接口,让技术真正对准用户的核心所需。

这一共识在双方联手攻克极暗光拍摄等多个难题中都得到了印证。 2022 年,为了让用户在极暗光环境下也能拍出清晰、低噪点照片的需求, OPPO 团队决定对影像算法架构进行重大升级:将影像处理从传统的“先拍后修”( YUV 域),转向更智能的“边拍边优化”( ROI 域)。这需要将大量复杂的 AI 算法迁移至手机的 NPU (专门处理 AI 任务的芯片模块)上运行,从而在成像瞬间完成对主体的实时识别与画质增强。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OPPO 、联发科和算法供应商三方团队干脆住在一起,大家面对面拆解每一个技术环节,反复调试 CPU 、 GPU 、 NPU 之间的协作,最终团队在 OPPO Find X6 封版及 12 月量产前完成任务。”有参与的 OPPO 工程师回忆道。

这场堪称“极限攻坚”的协作,不仅让 OPPO Find X6 在极暗光拍摄上实现了关键突破,也成了 OPPO 移动影像技术演进的关键样本。后期, OPPO 逐步攻克了超光影图像引擎、 AI 千里长焦、极夜成像与夜景算法、全链路 ProXDR 与 4K 超清实况等核心技术,并系统化地搭载于 Find X7 、 Find X8 以及多款 Reno 系列机型中,一步步夯实了自身在移动影像的领先优势。

10 月 16 日, OPPO 正式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手机 Find X9 系列,集成了其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多项成果。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为让用户轻松捕捉更多真实细节,还原场景的丰富层次, Find X9 系列带来了全焦段 8K 超清照片功能。日常拍摄模式下,用户随手一拍就能直出 5000 万像素的高清画面,清晰度相较传统的 1200 万像素提升近 400% 。

极致清晰只是影像真实感的一部分,若想让画面超越单纯的“记录”,进一步还原出肉眼所见的生动质感,则需在色彩的精准性与光影的层次上投入更多心力。

Find X9 系列搭载的 Ultra 级丹霞色彩还原镜头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成片不仅能清晰呈现远处建筑的肌理、逆光中人像的发丝细节等,也整体还原了自然光影的细腻过渡与真实色彩。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OPPO 对画质的追求并未止步于静态的瞬间。为了让实况照片也能鲜活生动, Find X9 系列带来了直出 4K 超清实况照片功能,再借助主摄的瞬时三曝光技术,系统在捕捉动态画面时可同步处理高光、暗部与中间调信息,真正做到“帧帧清晰、细节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 OPPO 还为 Find X9 Pro 配备了一颗与经“哈苏光学认证”的哈苏真 2 亿长焦镜头,内置 F2.1 大光圈,使进光量飙升 140% ,配合 70 mm 黄金焦段与超晶态蓝玻璃,有效抑制杂光,呈现出更清晰的细节与更自然的画质表现,实现行业首个“哈苏真两亿”直出画质,让用户在光线不足环境下也能轻松定格色彩真实的高画质影像。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可以这么说,将专业级的光学硬件、哈苏联合调校的影调审美与全链路算法优化融为一体的 Find X9 Pro 不仅是万元内最值得买的影像旗舰,更是一台能打电话的“哈苏”相机,真正满足了用户“随手一拍即是大片”的需求。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算法重塑光影,开启“画质革命”

OPPO 在影像领域的持续进阶,充分印证了构建移动影像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芯片、算法及审美等方方面面。

若将移动影像的发展历程一分为二,上半场可视为“硬件驱动”的时代。彼时,手机厂商大多沿用供应链的公版方案,竞相追逐传感器尺寸与像素数量等显性参数,试图通过堆砌硬件来无限接近相机的画质。

进入下半场,随着用户不再满足于基础的“拍得到”,转而追求“随手一拍即有质感”的成像体验时,行业的较量开始转向了用户看不见的地方——影像算法。

事实上,早在 19 世纪,“算法”就被应用到专业摄影中。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1857 年,英国摄影家奥斯卡 · 古斯塔夫 · 雷兰德在创作《人生的两条道路》时,把多张底片叠加,再通过精细的暗房技术,将不同画面元素组合为一张完整作品。这种在胶片时代依靠手工完成的图像重构,可视作“手搓版算法”的雏形。

不过,影像领域真正迎来算法的爆发,还要等到 2020 年前后。彼时,随着 AI 算力在智能手机中的快速普及,各大厂商纷纷加码影像算法,以提升智能手机拍照的清晰度与视觉表现。

然而,就在影像算法高歌猛进的同时,过度“计算”的弊端也随之浮现:由于早期算法调校不够精细、对真实光影的理解不到位,一些手机厂商的影像出现了过度锐化、边缘生硬,光影效果失真、人像肤色不自然等“算法味”过重的问题,反而让用户怀念起了胶片时代那种自然、真实的影像质感。

OPPO 是率先选择回归影像本质的厂商。正如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所言,如今的 AI 多帧合成、 HDR 等计算摄影技术,只是将过去摄影师手动完成的复杂操作,通过算法自动化、智能化来实现,这是摄影史上的技术进步,而非对“真实”的背叛。

手机拍出胶片感,相机厂商坐不住了|深网

比如,为解决高像素传感器在暗光下噪点多、动态范围不足的问题, OPPO 在 Find X9 系列中专门引入了 JDD 技术(超级去马赛克去噪点图像处理技术)。对比传统分步处理易导致的细节损失或涂抹感, JDD 技术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就同步完成去马赛克和降噪,最大限度地保留画面的质感和纹理,让用户真正体验到“所见即所得”的成像效果。

“拍照,从来不只是成像的过程,而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感。随时举起手机,抬手记录,不必担心参数,不必思考构图,只需让光影和生活自然流动。在某个未来的日子,当你再次翻开照片,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其实处处都在发光。”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微博上如此阐述拍照之于用户的意义。

言下之意,手机影像真正能触动用户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照片所承载的真实光影、自然色彩和因 兴之所至而随手定格的情感 瞬间。

现在再回头看 OPPO 的影像创新之路,恰是影像从胶片时代迈向移动影像的一段生动注脚。当移动摄影摆脱了器材与技术的沉重束缚,它才真正回归本质:成为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观察世界并与之对话的视觉语言。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